2005年7月18日 星期一

[苗栗]談文車站








對海線的車站記憶其實不深刻,若認真算來,我只搭過兩次海線列車。一次跟老公回後龍婆家,而另一次則是高中時期到彰化找學姊,這兩次是我搭乘海線列車的記憶。上回寫大山車站有網友留言,請我海線車站走透透,那時想著暫時性的不可能,暗暗記下這值得拜訪的行程。某個孩子不在身旁的週日我突然興起,邀老公一同假日海線車站遊。







 [車站內部]


談文是我們海線出訪的第一站,建於西元一九二二年的木造車站,設站之初稱為「談文湖驛」,戰後才改名為「談文車站」。整座車站由於道路拓寬,陷在台一線公路坡道底下,如果沒有醒目的車站招牌,壓根不會有人注意這裡。 











 [車站外觀]





在馬路旁的車站無停車位,老公放讓我一人悠遊,自己卻在車上等候。獨自一人在這木製的車站漫步,看著車站旁的告示牌,寫著無票不能進入的字眼,我好奇左顧右盼。木製的建材堅固牢靠,日式風格依舊,站內並沒搭車的旅人,細看還是能發現車站內部有人看守。





 [車站旁的稻田景致]


我不管它的告示,登上車站的天橋。登上天橋遠眺車站旁的景緻,綠油油的稻田與山景勾勒出一幅優美的圖畫,遠望山邊一處似白色蠟燭的紀念碑,那又是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。民國五十三年間,談文村廿多歲青年鄭漢,某日於田間耕作,一群在中港溪畔嬉戲的孩童陷入急流中,已快滅頂,鄭漢聽到求救聲,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救起小孩,自己卻因腳部被水壩鐵絲割傷,無法上岸而溺斃。 當時教育部長閻振興為表彰鄭漢捨己救人的義行,五十四年間,在當地視野最好的山上立碑紀念,並題上「人溺己溺」等字,留傳至今。





 [箭頭處為鄭漢紀念碑]


觀看談文車站全景最佳方位是第二月台的位置,我謹守無購票不進入的告示,不然我想就算走到月台也不會有人出來制止。望著天橋的鐵絲小孔,想辦法拍下這車站與鐵軌的一景,在此時此刻把老舊車站的美麗記錄下來。





 [鐵絲框裡拍下的景色]


談文車站:苗栗縣造橋鄉談文村仁愛路29 


到談文車站可步行走訪鄭漢步道遠眺造橋美景,地圖資訊可參考è造橋鄉公所點我點我




2005年7月16日 星期六

[南投]武昌宮






九二一大地震快度過第六年,這期間我們拜訪南投地區三次,看到災後的南投,體會當時的災難恐懼。地震後第三年拜訪霧峰的光復國中,看到損毀慘重的校園,心中的恐懼油然升起。圍牆倒塌,教室的牆壁東倒西歪,操場隆起一大片落差極大的區塊,一些出版業者在現場當起了旅遊導覽。








那年拜訪災後的武昌宮,兩層樓高的雄偉建築,在一夕之間成了一樓高。原本恭奉的玄天上帝,勉為其難棲身在廟後搭起的臨時棚架。廟的四周圍起固定鐵架,也圍了警戒區塊,要旅客離遠點觀看。





  [側看武昌宮]




再訪武昌宮,廟前攤販改了位子,設在廟旁的另一處空地。武昌宮前寬廣無障礙,看不見當初的凌亂景象。原本供奉玄天上帝的地方,改在廟旁的空地重建,聽說地震後神像的鬍子持續長長。廟旁的馬路是集集著名的綠色隧道,旅人極少顯得幽靜。這裡成為九二一地震後的紀念區,讓人可以體會發生當時的驚心動魄與大自然威力的可怕。





[集集綠色隧道] 




本來央求導遊帶我們去光復國中,我想再次觀看隆起的操場,聽說已經改建成為地震博物館,不料時間上的不允許而作罷。災後的南投,山上還是種植檳榔樹,顯現一幅幅不搭調的山景。九二一的災難畫面,不知有沒有喚起這些種植檳榔的農人。寫日記的此時,腦海浮現三年前清早在南投市區高處遠眺的畫面,地震後房舍倒塌未修復的情景,一個不想再被喚起的記憶。





  [攤販前愛啃香蕉皮的狗兒]


2005年7月13日 星期三

[台北]野柳地質公園




  [女王頭]



覺得自己老了,三不五時總會想起一些過去的點點滴滴。提起野柳,腦海浮現
5歲大的女孩子,手裡拿著冰淇淋,在海岸邊拍照的畫面,畫面總是清晰難以忘懷。那個女孩是我,那年爸媽開車到台北親戚家玩,順道野柳一遊,在腦海裡的永恆記憶。




去金山老街的午後,突然想起多年的記憶,拉著老公來野柳,卻是兩人同遊此地的頭一遭。前一次來的時候是高中,依稀記得攤販在景點附近兜售藝品,賣貝殼與烤魷魚的畫面總是不時在眼前出現。這回改變了不少,攤販有了集中的市集,貝殼的小東西少了,看不見以前記憶中的飾品,取而代之的是現在流行的貝殼風鈴與門簾,而烤魷魚販,只是多了攤位,看起來乾淨多了。





  [仙女鞋]





  [燭臺石]


熟悉的女王頭、仙女鞋、燭台石,幸虧尚存,每回到此,探望是必然。幾年前看到新聞描述女王頭的脖子,經遊客摧殘快折斷的消息有些驚訝,害怕再也看不到天然的景致。人往往在失去後才知道擁有的可貴,不懂愛惜與善待,美麗景致也是枉然。





  [覺得牠好像大嘴鳥...]


林添禎的紀念碑矗立,本來要面臨拆除的厄運,經過觀光局的研商,打算繼續保留讓後人瞻仰。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,野柳尚未成立風景區,安全管理出現許多漏洞,幾名中學生在「仙女鞋」附近拍照,由於天雨地滑,其中一人不慎失足落海,當時在附近的漁民林添禎,不顧天候惡劣,奮勇下海救人,雖然經過一番奮戰,林添禎還是被一陣大浪打入海中不幸喪命。這個故事後人傳頌,但是還有幾人能記得這個動人心弦的故事。





  [蕈狀石]


老掉牙的景點不知道大夥多久沒來,眼前出現的盡是日本旅人,突然覺得他們比我們懂得珍惜擁有。當我拍攝女王頭時,日籍旅人也在現場,他們不觸摸,離得有些距離。趁著他們與女王頭所保持的距離,快速跑到前面拍下一張女王頭的獨照,老公說我沒禮貌,我微笑裝傻,若要等無人才拍,不知何時才能輪得到我。





  [貝類化石]



600
多萬年前的造山運動,造就野柳的獨特風貌,快被遺忘的海蝕平台、豆腐石、蕈狀石、燭台石、薑石、風化紋、仙女鞋、女王頭、蜂窩石、壺穴、溶蝕盤…,期盼有心人再來回顧,一同找尋捨己救人的感動與深刻的記憶。





  [捨己救人林添禎]


門票與交通:野柳風景區門票收費成人50元,20人以上可預約解說導覽。野柳的美麗,需要細心觀察。前往野柳風景區,若自行開車,可從中山高速公路於金山/八堵交流道下,或從北二高於基金/萬里交流道下,左轉接台二線往金山方向行駛即可抵達,或從陽金公路、台二線從淡水或基隆方向前往亦可,如果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可於國光北站搭車,或搭捷運至淡水後轉國光淡水基隆、福和客運板橋金山、基隆客運基隆金山等,於野柳站下車即可。




2005年7月12日 星期二

[新竹]古蹟名冊沒有記載-牛欄河畔積慶居







假日午後拜高速公路擁塞之賜,我們改道走關西的中豐路,無意間發現田園中的古厝,亮麗耀眼讓我們停下了腳步,似乎招喚著來看看我吧!總是在不經意間遇到美麗的古厝,而這次是老公眼尖發現的。




  

不急著趕回台北,老公對這間古厝極有興致,直說要去瞧瞧。坐落在田邊的古厝,伴隨傍晚的夕陽與稻田的黃綠色調,互相輝映顯得樸實。田間小路似乎是這戶人家唯一通道,於是當我們將車開到庭院時,馬上就引起這戶人家的注意。

  

一個年輕女子喚著身旁的吉娃娃小狗進入屋內,她發現了我們吧!急忙進屋去,就這樣的,讓我有些許時間觀望、拍攝。即便心裡想,拜託她讓我進入前呈,拍攝三合院的一景一物,但是唐突的到訪似乎顯得不適合也不好說出口。





 [這張可以看出樨頭的陶刻]


  

淳樸的鄉下三合院,木製的屋脊有著美麗的燕尾,雕花剪黏經過歲月洗禮,已經斑駁不堪,剩餘的部分還是能發覺當初的華麗美感。樨頭的黏土雕花斑駁,不過這樣的美麗只有這裡才有。一般古厝的樨頭稱上華麗的,就是利用磁磚的顏色點綴,了不起書法繪圖,這戶人家的特殊極了。





  [水車垛的人物雕刻為立體圖案]


  

水車垛上的雕工也特別,雕刻與繪畫一併使用,上頭繪製的圖案,似乎述說教忠教孝故事,人物雕刻刻意浮現顯出立體感,顯示對裝飾的要求。正廳的花磚窗也是美麗的一角,左護龍題字「南浦雲」兩旁的圖繪繁瑣,只能想像其美感,這樣的古厝在當時應該是極為華麗。

正廳題字「積慶居」,兩側對聯為「積文章**」「慶朱紫盈門」,我遺漏了兩字未看仔細,對聯與雕花裝飾的圖案,述說著對後代子女的期許。正廳的左側有新修補的痕跡,仔細看屋瓦的排列,有點驚訝,一片片密集的疊黏,顯示屋子用料紮實。





  [左護龍]



我拍了幾張照片,屋子裡頭的女子出來收拾前呈曬置的衣物,小狗急忙出來趕我這個不速之客,想多待一會都不成。回家後上網搜尋有關這古厝的資料,可惜根本無資料可尋[備註]。 



好奇心驅使,非得找出這戶人家的一點蛛絲馬跡。隔天打了通電話給新竹縣文化局,文化局接電話的小姐要我晚點再打,說同事可能知道但是不在。我想了想問問當地里長應該知道吧!撥了一通電話給當地里長,雖然自己內心疑慮人家會誤會我的企圖,但是撥通之後,所有想法都豁出去了。





  [右護龍]


  

與里長交談知道古厝人家姓張,沒有提報申請,所以古蹟資料找不到訊息,至於當時古厝主人中舉人的事蹟,里長壓根都不懂,他一點也不知道燕尾是科舉時代的代表。只淡淡的說,那戶人家兄弟多,古厝美也沒辦法。幾個字道盡我想知道的一切,還直問我有什麼問題嗎!? 



只是喜歡拍攝古厝,每個古厝背後的故事常常不為人所知。坐落面積不大,從雕花與對聯,想像主人也許是一介清朝清廉官員,留著一間三合院祖厝,希望後代子孫能世世代代相傳。無奈世事變化,美麗的祖厝,逐漸凋零,左護龍已經坍塌不再修復,我紀錄這裡的一切,讚嘆逐漸消逝的積慶居。







積慶居地址==>新竹縣關西鎮仁安里牛欄河40號


  

備註:具有國家古蹟資格的老房子,因為主人反對,所以並沒有列入國家古蹟。一旦納入古蹟"保護",房子就不能任意維修,一定要報請朝廷,可是政府牛步化公文、如果遇到經費短缺,很多國家古蹟反而就這樣任其破敗。台灣很多漂亮古厝,因為這種情形所以沒有任何公告,沒有大無為政府僵硬的法令規定,所以很少人知道。[感謝雷諾瓦提供資訊]



 


 


2005年7月9日 星期六

[苗栗]後龍半天寮好望角&中正紀念堂




 [好望角遠眺全景]

 

在南非開普頓南端有個大家都熟悉的好望角,15世紀被萄葡牙航海家發現,登上好望角的頂端,能俯瞰印度洋與大西洋交會的浩翰壯麗海景。在苗栗也有一個類似的景點,不知誰給了它一個美麗的名字也叫好望角。





 [北望後龍溪與西湖溪交會]


苗栗的好望角位於後龍鎮赤土崎南港里,所在的地理位置與通宵白沙屯北端相連,也有人稱好望角是位於白沙屯的北端,其指的就是同一個地方。這裡視野遼闊,往北可望後龍溪與西湖溪海口交會,往西前遠望是台灣海峽,腳下是平坦的田園,還有貫穿南北的西部海岸線,當火車通過又是另一番美麗景色。





 [廢棄碉堡]


拜訪當天天氣炎熱,空氣品質不是很好,天空的灰與海洋的藍,交錯下顯得混濁,似乎很難分辨海天一線的區隔。不過能遠眺綠色與黃色交錯的田園,遠望海洋、溪口,吹著涼爽的海風,的確是種享受。我們站在廢棄的碉堡上,腳下寫著「**到此一遊的字眼」、「**我喜歡你,也希望你喜歡我」彷彿又回到了年少時期,雖然是很殺風景的事,此刻的我卻顯得毫不在意。


好望角處遺留兩處廢棄碉堡,一處在好望角處的前方,一處則是我們站立的觀景點,當初應該是軍事要地,只是撤退後,附近居民發現這個觀景的好地點所給的美麗名詞。





 [碉堡頂端的旅人塗鴉]


一路來此發現另一特殊景象,這裡的居民都有共同的堂號「鹽官堂」,經查詢才知道姓翁。猜測當初也許有古厝聚落,只是分家後各自居住罷了!幾乎都為「一條龍」的屋舍形式,其中一間房子的色調顯得美麗,讓我印象深刻。


若欲前來好望角可走西濱公路,由赤土崎出交流道,而後往右南港里指標一直往前行駛,即可見到民舍聚落旁寫的紅色字體好望角指標,再往前行駛可見地面白色字體往好望角,向前即可到達,車程不超過10分鐘。目前好望角第一處廢棄碉堡旁再挖地基,開車前往需小心,可停車於廢棄碉堡旁,走路約1分鐘即可到達景觀極佳的另一處碉堡。





  [中正紀念堂]


除了好望角,這裡還有一處我與老公婚前約會的記憶景點,稱為「中正紀念堂」。出了赤土崎交流道直走中和里盡頭,即可遇見。這個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私人廟宇,恭奉的是蔣公,與台北中正紀念堂相似的是蔣公也是坐著,於是給了它一個相同的名字。時光倒回10年前的記憶,我依稀記得有一處樓梯,當時跟老公玩著互背的遊戲,這次來訪已經看不見了。


中正紀念堂的特殊屋瓦,大概一輩子忘不了,黑色底漆,屋脊微翹顯得突兀。記憶中的尼姑庵,現在成了媽靈宮,可能是記憶錯誤,不過不變的是當初的中正紀念堂。如今殘破似乎沒什麼人祭拜,想進入看個仔細,又害怕偌大的空房子突然冒出流浪漢,我只敢在門口雙手合十遠望蔣公銅像。





 [可望見蔣公的英姿]


重訪兩人記憶中的景點,內心有鼓莫名的感動。年少的我們在此度過青澀的歲月,當初未知是否攜手一輩子,而現在的我們卻擁有數不清的回憶,那段攜手共度的歲月彷彿昨日重現,一點一滴慢慢想起。


關於媽靈宮與中正紀念堂可參考è點我點我


2005年7月7日 星期四

[發牢騷]分享盒子的喜悅


今天早上開啟網誌發現了一則留言,還沒開啟時覺得是個鬧劇,我常常這樣認為,雖然這樣的心態不佳,有時總是遇到。開啟後卻出乎意料,也讓我喜出望外,不算是大喜事,但是獲得認同是愉快的、是喜悅的。至少有人肯定我的日記、我的行腳,這是一種鼓舞,願與大家分享。我想應該還在規劃中的計劃,能參予是種榮譽,也感謝大家的支持!

 微笑台灣319鄉blog聯盟給盒子的留言 



 
您好:



我們是天下知識網,想與您分享「微笑台灣,再訪319鄉」的真實故事,

也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,把您上山下海的美麗故事與我們分享。

在山之巔,在海之濱,在鄉村、在田野,我們用雙腳,踏遍台灣每一寸土地,

用真心發現每個鄉鎮的微笑,用我們的筆、我們的相機,

點點滴滴記錄下台灣每一個鄉鎮最值得記憶的笑容與故事。

在蘭嶼,我們發現了比地中海更加美麗的風景;

在宜蘭,我們找到了噶瑪蘭原住民即將消失的樹屋建築;

在花蓮,我們驚訝地發現一家古老的不得了的照相館,有一位老阿婆用著古老的相

機為客人拍照。

台北的深坑,居然隱藏著一座南歐風格的葡萄莊園;

在台南的仁德,竟然有著全亞洲唯一的一座悼念猶太人被屠殺的紀念館。

我們發現了全台灣最好吃的花生糖;

我們看到了最古老的手工麵線製作過程;我們還吃到了大陸祖傳祕方的羊肉

爐……。

在屏東萬巒的咖啡館裡免費教孩子拉小提琴的年輕退役軍官。

每天清晨五點在鹽埔媽祖廟口賣海鮮的可愛蜆仔嬸;

在台北淡水河岸專心造船一輩子的老師傅;

在嘉義太保創意十足的七年級紙黏土藝術家……。

現在,我們希望能邀請你加入我們的行列,發現更多隱藏在台灣的幸福與感動。

微笑台灣319鄉blog聯盟,邀請具有相同理念的夥伴一同參與,只要你願意在自己

的blog分享下鄉旅行的心情故事,天下網站將免費幫你宣傳,把屬於你的美好故事

告訴全世界。

聯盟夥伴網誌特色要求

1.願意分享旅行心情

2.作者對網友的回應親切友善

3.無發表不當言論與圖像

4.網誌或網站版面乾淨清新

聯盟夥伴只要做兩件事

1.實地走訪鄉間,寫下你發現的感動故事或旅人筆記,並同意在天下網站露出你的

blog網址。

2.持續經營網站或網誌。

如果您願意與我們分享您的blog,我們很期待您的回信!

※天下知識網保留網誌聯盟審核權,網誌如有不當發言或圖像散佈,將取消聯盟合

作。

天下雜誌群股份有限公司

網路部數位內容編輯 馬佳豪

聯絡電話:(02)25092800#612

email:cwadmin@cw.com.tw

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39號11樓 



微笑台灣 於 July 7, 2005 10:10 AM 回應


 



下午我收到回覆的信件囉~



您好



非常感謝您的參與

期待您能在旅遊中感受美好並發現更多動人故事

有任何問題也請隨時與我們聯絡

相當感謝您



天下雜誌  網際網路部  網站編輯

馬佳豪 Chiahao Ma,  886-2-2509-2800  ext. 612

台北市104南京東路2段139號11樓

11F, No.139, Sec.2, Nanking E. Rd., Taipei, Taiwan 104, R.O.C.

www.cw.com.tw




2005年7月6日 星期三

[苗栗]第二座漁人碼頭-外埔漁港




 [無盡延伸的木棧步道]



週日的行程安排了海岸線的車站尋訪,途經西濱公路看到外埔漁港的指標,想起曾在網路看到的一篇日記,美麗的漁港照片,寫著外埔漁港的旅程。我跟老公提起網路看到的這篇文章,他問我說「你想去嗎?」我回應「當然好,如果你不覺得麻煩!」
[增加行程,感覺給老公增添麻煩,我常只是開口,先生得負責開車,而開車比較耗精神。
]





  [釣客三三兩兩]


外埔漁港在國中時期來過,印象有點模糊,記憶中有漁船,其他的似乎已不記得。所以當踏入這裡,像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因為景觀改變了,變得讓我有點訝異。


為了改造全台第二個漁人碼頭,真的用心良苦。木棧步道的建設一點都不輸淡水漁人碼頭,景觀比漁人碼頭更加美麗。空氣清新,海風徐徐吹來,不但沒有魚腥味,還有海洋的味道。以前都以為台灣東岸才能見到藍色海洋,在這裡還能見到海洋漸層的色調,由淺到深一直綿延到盡頭,海天一線美不勝收。





 [漸層色調的藍色海洋]


拜訪過不少台灣的漁港,這麼美麗的大概只有這裡。有漁船,有海鮮餐廳,卻沒有任何垃圾污染,乾淨的讓人懷疑,原來台灣也有這麼有水準的地方。海岸的防波堤有兒童繪畫點綴,也有可愛的魚圖裝飾其中,廁所蓋得美麗又乾淨,步道整齊清潔。





  [乾淨的漁港]


假日的漁港只有幾個釣客出現,旅客很少,頂多只有附近的居民來此散步。沿著木棧步道漫步,邊走邊拍,享受這裡難得的悠閒,這裡真是渡假的好地方。由於旅客稀少,目前只有海鮮餐廳營業,其他的商店街還在招商中,然而美麗的漁港悄悄的開放了兩年之久,卻無人光臨。







想告訴大家這裡的美麗,卻害怕乾淨清潔的漁港會遭受破壞。若有機會來此一遊,請珍惜大自然的美麗,也請愛惜盒子家鄉的土地,留給後人一片乾淨的淨土,讓後人也能享受這大地的恩澤吧!


連結這裡可以知道更多外埔漁港的訊息è點我點我


進入盒子的[外埔漁港]相簿可以看更多照片,記得輸入密碼「BOX」。


2005年7月5日 星期二

[桃園]富岡的信義飲食店






到富岡已經下午一點,飢腸轆轆的想找個地方享用午餐。說來真巧,劉克襄書裡
[迷路一天,在小鎮]寫的信義飲食店,就在我們尋找吃飯地點時出現,自然而然的,我們順著書裡的介紹,跟著作者體會70年老店的飲食風味。


  

以為過了中午一點用餐人數會少些,但是這家毫不起眼的小店卻是非常的忙碌。我們自顧自的找了位子坐下,這時店裡約有10來個客人,分散於3桌用餐,其中有個大圓桌坐了約7-8個人,感覺是特地來此的。





  [一入眼簾就能見到的景象]


  

我環顧店內四周,找不到所謂的菜單與價目表,老闆娘一家人忙著煮菜、端菜,無暇招呼我們。店內的擺設很像鄉下家庭的灶腳[廚房],有三桌大圓桌,再來就是書中作者描述的高瘦的長背椅,這種兩張椅背互靠的設計,很像早期冰果室的擺設,老公選擇這種座位用餐,老實說挺難坐的。





  [古早的銅框鏡]


  

入門的左側牆壁有一個很大的銅框鏡,擺在餐廳裡頭顯得不搭,不過我知道那是古董級的東西,因為小時候我家也有一面,只是形狀不同。我家的那面銅鏡最後被親戚偷偷搬走,雖然知道是誰搬的,家裡的兄姐沒說話,我也不好意思想拿回。


  

除了銅鏡,就屬我們坐的桌椅顯得少見,還有他們放置碗盤的菜櫥,似乎也有點年紀。整個空間沒什麼特殊擺飾,只有幾幅裝飾畫,覺得醜又不搭調。書上寫著這家姓李,我望見一條布條寫著「李和**」,應該是店主的名字,本來記得上頭寫什麼的,後來寫這日記倒也忘了。





 [高背椅]


  

由於沒有菜單,只好跑去跟老闆娘點菜,幸好我也是家庭主婦,點菜難不倒我。我先點了一道炒麵,其他的菜色是我跟老闆娘一問一答間點的。比方我問「有什麼菜可以點?」她會說等等要炒什麼,要不要順便來一盤。可以考慮想想要與不要,只是我後來點了炒粉腸、炒地瓜葉、酸菜肉片湯。這天的拜訪只有我跟老公兩人,我想這樣已足夠。


  

有些菜色我不喜歡,所以得等上一陣子,萬一順便炒的菜色沒有想要的,我想那會等的更久。約15分鐘先上了炒地瓜葉,後來炒麵、炒粉腸、湯陸續送來。炒青菜沒特別,傳統庄腳口味,用豬油炒出來的。炒麵就顯得出色,香味濃厚,油麵配上肉絲,非醬油調味,那味道應該是魯味的魯汁炒出來的,爽口不油膩。炒粉腸這道菜賣相很差,不過顯然是正常,因為我發現別桌的也這樣。這菜是道地的客家口味,我也會作,只是它的醋味極濃,還沒入口就嗆得受不了,入口後卻不會,只有薑絲醋味濃烈。酸菜肉片湯味道還不錯,豬肉片很嫩,配上老闆端來的金桔醬沾料[客家人最愛],很合口味。




  

用餐的時候客人依舊絡繹不絕,老闆娘還會上前問問想點些什麼,可見我們到達當時她忙昏了。午餐飯後才是我尋訪老街的開始,倒述寫著拜訪過程,我想這樣看起來會比較有基本概念。這一餐吃的飽足,價格卻有點嚇人,四樣兩人份的菜色要價500元,問我值得嗎?!我會當成是來這裡尋舊的代價之一。


  

70年的餐飲店存在至今屹立不搖,從婆婆那一代一直傳承到媳婦,光是這點就很可貴,口味能傳承也具特色,想必婆媳情感濃厚。有機會可以嚐嚐這家店的傳統客家小吃,這裡的招牌菜有炒大腸、炒粉腸、炒魚大蒜[鯊魚]、炒牛肉。用懷舊的心情來此用餐,感受不同的客家風味挺有樂趣,記得把自己的年紀縮小些,想像10歲左右的自己,這樣才能體會出這裡的古早味。




看此篇日記請先觀看上一篇會比較有概念=>富岡老街


 


2005年7月3日 星期日

[桃園]富岡老街




 [伯公岡公園兒童畫呂氏古宅]



 [真實的呂氏古宅]




今天天氣晴朗,又是一個適合出遊的日子。我翻著劉克襄的書籍「迷路一天,在小鎮」,
319個鄉鎮在他的文筆下,處處顯得值得拜訪,一個很熟悉卻陌生的地方吸引著我,我打算去看看這個鄉鎮「富岡」。





 [信義街的商號牌樓]






作者寫這個鄉鎮,提了一個小故事。故事裡的老婆婆每天在富岡挑好自己種植的青菜,搭著火車從富岡一路到萬華販賣,有時再由萬華買一些貨物回去,四十年如一日。作者筆下的老婆婆真有其人,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,已經有一年多未見老婆婆的身影,於是他跟隨老婆婆每天的搭車方式,拜訪了屬於這個老婆婆的老鎮。





  [紅磚屋]




富岡原名伯公岡,網路資料顯示日據時期這曾經是繁華的經濟都市,台北與新竹的交通中點。當我拜訪時猶如作者一樣,很難從純樸的鄉鎮看出當初的繁華,也許猶如作者提及,只能從車站旁的日式建築想像。





  [車站旁的日式建築]




富岡老街說的是大華街的景緻,不過我卻是依據書上寫的去找尋老街的建築。信義路上還遺留幾家商號,類似大溪老街的牌樓,拱型的騎樓,成功街尾還保留幾間紅磚屋的商號。




我一直想找尋呂家古宅的巴洛克氏建築,於是從信義街繞到火車站,火車站旁有一處涵洞,涵洞旁邊有很多幅兒童彩繪的童畫。這塊地小小的,約1公尺寬,100公尺長,卻是當地的伯公岡公園。我觀看幾幅童畫打算拍攝,其中一幅畫的就是我想尋找的呂氏古宅。





 [涵洞旁的童畫]




有點發愁找不到時,看到小朋友畫的圖案又燃起希望。老公將車開到富岡車站,我下車打算拍攝車站,老公眼尖發現對角成功街的呂氏古宅。我心裡打算拍攝車站,回頭拍攝古宅。一位約50多歲的先生,正巧也拿著相機拍著車站,當時我打算走到古宅,他叫住我,希望我能幫他與車站合照一張。





 [富岡車站]


我拿著他的傻瓜相機,他說著想拍攝的原因。他說10幾年前他曾經拜訪過這裡,這裡的車站是木頭制的老車站,與現在的感覺差很多,再次拜訪,希望能拍下他與車站的身影。我當然義不容辭的答應,拍攝後他看著我拿的數位相機,笑笑指著我的相機跟我說,「這個我用不來!」





 [呂氏古宅]


我還給他相機,轉身告別,我跟他說我想拍這個,我指著呂氏古宅。我想我們都是懷舊的人,只是從不同地方找尋古早的影子罷了。純樸的鄉鎮,一排約5間房子所構成的巴洛克氏建築,在一排房舍中顯得它的與眾不同。雖然一樓的門面已經改成現代的鐵門,但二樓以上的建築依舊不改當初的設計,尤其中間的房子還有圓拱造型的屋頂,日據時代的繁華在此表露無遺。





 [呂氏古宅騎樓]




拍攝完到車站上洗手間,車站左側對面有一處怪異的建築,原來是當初的碾米場。車站左側還保有一間傳統的日式建築,屋舍旁有一口水井,傳統的按壓式給水器,更顯得屋主保留傳統的用心。





 [碾米廠]
 




富岡老街的影子保留下來的很少,內容也許不夠豐富,但是還算值得欣慰。每次走過一處陌生的鄉鎮,只要能見到古厝,能見到牌樓,內心會隨著所見而感動,因為畢竟保存不易,有心人亦少。此次的拜訪,我也隨著作者所寫,到了一家經營約70年的餐飲小店,下篇我將寫我們在富岡的飲食日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