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
[日本金澤]自由軒
拜訪東茶屋街的那天,我們抵達一家傳統餐館享用午餐,它位於東茶屋街入口處,名為「自由軒」。於西元1909年創立,至今已有百年歷史,長久以來以傳統菜色吸引所有旅人慕名前往。
為了品嚐每一道受歡迎的口味,我們在老闆娘的介紹下各點兩份,大家分食品嚐。
第一道上桌的是「牛肉燴飯」,牛肉、洋蔥與白飯,在深色的醬油拌炒下,香味四溢色澤光亮。我很喜歡牛肉的柔嫩口感,搭配日本生產的白米,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,明顯與台灣的濃稠燴飯大不相同。
「炸豬排」是長期受歡迎的套餐,上層使用大量的小黃瓜與高麗菜鋪陳,中間使用脂肪較少的豬排油炸,最後才是白飯。在充滿藝妓的東茶屋街,一碗搭配簡單的豬排飯,能屹立不搖至今,可見味道的傳統與獨特。
「蛋包飯」是常見的餐點,裡頭用了牛肉、豬肉與醬汁拌炒,外層裹上一層薄薄的蛋皮,飯色深而滋味淡,與台灣的蛋包飯口味不太相同,我還是習慣屬於台灣的味道,自由軒的蛋包飯並沒有擄獲我的味覺。
最後上桌的是「牛肉定食」,採用日本和牛,經過煎烤過程,依然保持牛肉鮮嫩度。汁多味美,上桌立即獲得眾人青睞。
[可愛的手繪菜單]
「自由軒」就像住家附近的小館,裡頭充滿媽媽手藝的味道,即使擁有百年歷史,傳承的口味依然不變。餐館內販售主廚特調醬汁,不僅可在店內享用,更可把百年的好味道一併帶回家哦!
[2009.07.31]
自由軒
〒920-0831 石川県金沢市東山1-6-6
TEL 076-252-1996
FAX 076-252-1966
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
[日本京都]洛匠
[即使不是最有名氣的草蕨餅,卻是一樣美味]
整理2008年的京都照片,讓我想起旅行中的趣事,那是不懂日文的糗事,發生在拜訪清水寺附近的產寧坂、二年坂,一家叫「洛匠」的店。
那天徒步行走了大谷本廟與清水寺、二年坂、產寧坂,走得有點口乾舌燥,決定找一家店稍作休息,剛好停留在「洛匠」前,望著櫥窗內的食品展示,想點杯有抹茶冰淇淋的飲料解渴。由於看不懂日文,只能看著菜單上夾雜的日文與漢字猜測,想點杯上頭有「抹茶」冰淇淋的飲料,哪一項是呢?!
[洛匠店內的造景優美]
望了半天,我與K決定了菜單中某項有「抹茶」的商品,服務生還向我們再次詢問「ICE CREAM!?」我們還點頭告知「YES!」心想是啊!飲料上頭有冰淇淋沒錯,自然很開心的等待心中那杯抹茶冰淇淋飲品到來,殊不知等東西端上,才知道點錯了,彼此相視而笑。
[很開心拜訪當時客人不多,據說平時可是需要等待的]
一樣是抹茶,可是端上的卻是抹茶冰淇淋,雖然東西不同,卻很吸引我們。光看抹茶、紅豆的色澤,已忍不住想大快朵頤。紅豆綿密、抹茶順口,搭配有點酸甜滋味的橘子,感覺恰到好處。沒事先做功課即前往,自然不知洛匠最有名氣的是草蕨餅,池內的錦鯉都是頗有身價的巨鯉,還有負責收銀的老奶奶都是「洛匠」的寶藏。
[高木直子去京都洛匠拜訪的手繪圖]
不過無所謂!旅行就是在不經意的過程中慢慢體會。回台之後,某天翻開高木直子手繪的「一個人去旅行」一書,發現她也去了「洛匠」,一張小小的手繪格子畫,勾起拜訪京都的趣聞,忍不住記下一筆。[2008.04.04]
京都市東山區高台寺北門通下河原東入鷲尾町516
電話(075)561-6892 FAX(075)541-1235
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
[日本]夏日小串聯-京都小景
京都是2008年的記憶,偶爾想把它翻開來寫寫,卻又不知如何下筆,幸好阿酥的一個活動,讓我有了書寫的動力。【夏日小串聯】眾人眼裡的京都小景,把在京都隨手亂拍的照片,做一個小整理,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小小部份。有空再來分享其他~
京都市區的清晨,交通繁忙才剛開始,發覺日本的車子顏色都很簡單,不像台灣這麼複雜。來這裡旅行,連心情都跟著簡單起來。
這樣安靜的場景台灣也有,但是回神一看,這裡是京都,建築物不太相同,連空氣也乾淨的多。
靜謐的巷弄,走在這裡忍不住就想放慢腳步,慢慢的觀看周圍的房子,找尋新鮮的感覺。
小巷內的指標-行人與腳踏車專屬。台灣也有這樣的指標吧!不知怎麼的,我就是把它拍下來了XD
這是福野先生家哦!我記得以前台灣也會掛上X宅的木牌子,好像比較鄉下地方還能見到,我在想台灣人在住家門牌上掛著X宅的習慣,是不是由日據時代流傳下來?!
這家有狗哩!這是告訴拜訪者嗎?呵~當然不是,只是我喜歡這樣的感覺,對動物與人的尊重,即時上門拜訪也會有心理準備。
投幣販賣機-在京都的風景區很容易遇見這樣的投幣販賣機,裡頭是小吊飾,看上頭說明僅限京都才有,這樣有吸引力吧!?不過不優,我都只是瞧瞧。
商家貼了不能拍照,但是遊客還是在外頭拿起相機猛拍,於是我拍下了如此可愛的影像。大家拿著相機對著櫥窗拍照,而商家沒空前來制止呢!
被套項圈的貓咪,好像很少見。只有溜狗的時候才需要項圈吧?莫非日本流行溜貓XD
溜狗-好大一隻。在巷弄中偶遇,還好這隻大白熊只望了我一眼,沒有飛撲而來,不然後果應該無法想像。
本篇是響應阿酥的京都小景串聯哦!
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
[基隆]舊七堵火車前站
[從月台看車站主體]
隨著王傑的「畫家帶路,基隆小旅行手冊」,我遇見了光明路上的七堵火車前站,它是台鐵一系列「堵」字車站中,唯一保存木造原貌的。拜訪時,一票單車族剛離去,留下片刻寧靜。
[內部一景]
最近許多網友分享這裡,而我,只是好奇的想來看看。關於它的故事了解不多,生活上也無交集,若有與它相關的故事,拜訪起來一定特別有感觸。
[這裡成為附近居民休憩的好場所]
[月台]
我隨意走走、拍拍,發覺有開放參觀呢!只是來的時間不對,得非假日才有緣入內。不過無妨,透過木頭的玻璃小格子,還是能透視裡頭的風貌。空蕩蕩的小車站,裡頭有鐵路時刻表,還有售票處,走到車站後頭,一陣風吹拂,檜木的香味撲鼻而來,真是舒服。
[透過鐵路之旅,延伸我們的眼界]
車站的後頭保留一段鐵道,幾台運送貨物的舊貨櫃停放在車站後頭,彷彿還在營運的狀態。車站周圍種植花草樹木,成為美麗的鐵道公園。附近的居民在月台上休憩,不細瞧還真像等待搭火車的旅人。這是一間利用原建築拆除、遷移而後重組的老車站,算算已是百歲人瑞哩![2010.6.20]
七堵火車前站
開放時間:每週一到週五 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
延伸閱讀
舊七堵車站重建 骨董建材古意濃
七堵舊火車前站 鐵道公園內重生
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[生活]蒲仔麵
[蒲仔麵]
昨天六月二十一日正逢夏至,表示盛夏就要來臨,也是白晝最長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不過我卻想起陳淑華著「島嶼的餐桌」一書的立夏習俗。
台灣有「入夏補老父」俗諺,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,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;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將來到,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熱補;另外南部則有在立夏日吃「蒲仔麵」的風俗,而客家人在四月八日,通常都會利用採自野外的鼠麴草製作草仔粿或米苔目,供全家大小食用,據說吃了可以減少夏天生疔長瘡。「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」
其實我家並沒有立夏進補的規矩,倒是看了陳淑華著「島嶼的餐桌」一書提及,才想起蒲仔是夏季盛產的蔬果之一,除了蒲仔、豆子與瓜類都是。常聽說食物吃當季的最佳,不只新鮮還很安全,巧得是前兩天上市場買了一顆蒲仔,一早想起這篇「蒲仔麵」,忍不住也來試試。
小時候廚藝不精,只能看著大人煮菜邊瞧、邊學,煮麵的時候放點蝦仁或蔥花爆香,然後放入水,水滾燙後再依序放入麵條、豬肉,最後加入青菜或是雞蛋,如此便是一碗湯麵。長大後偶爾會把麵條另外煮,這樣可避免麵湯渾濁,不過偷懶的時候哪管得了這麼多,能吃就好。
我的蒲仔麵不同於「島嶼的餐桌」作者,我懶得用刨刀慢慢的將蒲仔刨成條狀,直接將蒲仔去籽,然後切成片狀。用蝦仁與豬肉爆香,並加入蒲仔快炒,再加入水煮滾後入麵條如此完成(當然也沒有韭菜搭配)。透過一篇蒲仔麵,回憶小時看家人煮麵的印象,真是十分溫馨又有趣。[2010.6.21]
延伸閱讀
陳淑華【自家菜色】立夏,記得吃蒲仔麵
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
[台北]來看布袋蓮-五股溼地
[在都市要遇見一整片布袋蓮是不容易的]
台64線快速道路(台北縣特二號快速道路)完工後,旅行更為便利。我們行駛過這條快速道路幾回,每每先生認真的開車,我也「認真」的觀看一旁的風景,最好奇那一大片綠色的溼地,到底是從哪裡連接到哪裡?!終於在好奇心驅使下,開車去那裡晃了一下。
[想拍近一點,鏡頭不長只能到此為止]
幸好家中有一本台北縣的便民手冊,手冊上把五股溼地的範圍大致描述了一番。五股溼地-位於二重疏洪道的北端,高速公路以北至出口堰生態公園,疏洪一路以西到五股左岸堤防,總面積92公頃。它屬於復育行溼地,而什麼是復育行的溼地,連手冊上都寫得很清楚。曾經是自然溼地,之後種種原因喪失了原本典型的植物與動物生態,經過更改而重新回復溼地樣貌。(以上文字節錄99年台北便民手冊部分)
[沒入鏡的左手邊也是一片布袋蓮]
行駛時,我發現了一片布袋蓮,那一片花海很廣,讓人非常想尋找。於是從五股下快速道路,沿著堤岸慢慢的行駛。不過先生以為我想探索五股溼地,硬是從疏洪一路開始,然後聽到我提到布袋蓮,才又回頭走疏洪六路。這片廣大的溼地,剛好是五股連接新莊等地的交通要道,除了呼嘯而過的車子,還有壹些單車騎士悠遊其中。五股溼地並沒有大樹可以遮蔽,夏天想騎單車悠遊其中,可算是酷刑,不過大家都樂在其中,更有許多釣客,把自己隱藏在大片的草叢裡頭,悠悠的享受夏天的垂釣之趣。
[溼地另一頭的風景]
[遠遠的白點點就是小白鷺]
溼地能遇見的動、植物蠻多的,而啥都沒準備的我,並不能觀察太多鳥類,只見幾隻小白鷺停歇。還有滿池的布袋蓮、浮萍與水芙蓉,這其中最明顯的可能是大蘆葦了,它們的族群超廣,似乎在溼地的任何角落都能遇見。[2010.06.20]
[布袋蓮]
認識五股溼地http://share.tpc.edu.tw/wetland/
裡頭有許多關於它的故事,有時間不妨去走走
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
[花蓮]創意文化園區
[天氣大好,即使一個人在裡頭閒逛也很愜意]
梅雨離開,天氣逐漸炎熱,粽子節過了之後,是否開收拾起冬衣?!炎熱晴朗的天氣,我突然想起去年暑假的旅行,翻開記憶夾,把照片整理、整理,就來寫寫這篇吧!
[原辦公室一景]
這天天空湛藍,天氣炎熱,先生開著車把我放在花蓮市區的某個角落,讓我一個人進去園區探索。它是花蓮的舊酒廠,自民國七十七年酒廠遷移之後便一直閒置,民國九十一年由國有財產局接手管理,同年十月花蓮縣政府將此區登入為歷史建築。
它與台北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一樣,原有的酒廠遷移,閒置下來之後再利用,成為一個多元的藝文中心。拜訪已是午後,整個園區內的人們連我加起來不到十個。裡頭多半是工作人員,似乎為了某個展而忙碌著。當時有木雕展,礙於創作權,只能用眼靜靜欣賞,除了工作人員,只有我一人,逛著非常空曠的展區,感覺十分怪異,耐不住性子,寧可走到戶外拍照欣賞建築去。
[用酒瓶製作出來的燈具]
[這也是其中的一項創意]
我很喜歡這裡的感覺,廠區寬敞,部分廠區經過整修改建,保存了原來的樣貌,多了一種木頭給予的新生命。綠色草皮間隔廠與廠間的距離,水溝蓋上透露了酒廠內暢銷的酒品,一旁的酒甕是釀造不可缺少的器具,不過這時成了最美的裝飾。
[放置在草皮上的酒甕]
[上頭印製酒名的水溝蓋]
[未整修的廠區一景]
我搞不清楚廠區內的建築物原先的用途,自顧自的在裡頭閒逛拍照,後棟整排圍著長長的繩索,顧著退後拍照,差點誤闖禁區。後來服務人員告知,我才知道,空蕩廠房裡頭容易有掉落物,萬一不小心進入,容易發生意外。即使如此,還是把握機會認真的把這裡逛了一遍遍,連廠區後頭的大煙囪都不放過。
[園內的大煙囪]
一年將過,這裡應該改變不少。整修開放之初一直唸著要到這裡拜訪,還是隔了一年之後才完成願望。原本拜訪完就想分享的地方,擱著、擱著,差點遺忘。[2009.07.24]
[當天的另一個展場的裝飾品]
從這裡認識 花蓮舊酒廠
花蓮創意文化園區
【開放時間】週二至週日:11:00 - 20:00 週六:11:00 - 21:00
公休日:週一公休
【園區地址】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
【電話】03-8327105
訂閱:
文章 (Atom)